今天是: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
欢迎访问:乐清市乐助慈善爱心协会【官网】
栏目导读
 
图片新闻
关爱祖国特需花朵——走进翁垟展飞天使儿童护理站
九九重阳享健康,浓浓温情暖人心
王旭朋
叶旭彬
王抒
赵立新
 
 

慈善文化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法规文化 > 慈善文化
 

来自:乐清市乐助慈善爱心协会 发布日期:2017/5/30 浏览统计:2048
风雨飘摇的晚清,激愤的义和团在斗争中逐渐失去了理智,烧杀抢掠,一路南下,直抵上海南边的一个叫做驿亭的小镇。只见小镇里静静地矗立着一座义塾,门前一口老井,侧墙上嵌一副石联——“愿天常生好生,愿人常行好事”。随后义军在这里驻留了两年,两年间竟秋毫无犯。只因为军中有令:这里是“经善人”乡里,“慎勿侵犯”。义和团口中的“经善人”,就是当年上海名噪一时的钱业巨头——经纬。

千百年来,国人一直有这样一种传统的观念:大多数商人都是是道德败坏者。于是乎,与商人相关的描述总是有着溢于言表的不满──“无商不奸”、“商人无义”、“为富不仁”。但在晚清十里洋场的大上海,却有这样一位被人叹服为“中国之刚正君子”的商业领袖大大颠覆了人们对商人的偏见。

这个人就是“经善人”——经纬。终其一生,经纬诚信经商、淡薄功名、从不沾不义之财;热心桑梓、仗义疏财、躬力亲为,留下一段君子为商的传奇。

“白手致富十万金”

经纬(1804~1865),字庆桂,号芳洲,出生于舜的故里——浙江上虞的一个小村。那时在他的家乡,经氏族人不太重视读书,因而大多都很穷困潦倒,以拖船过坝或做小生意营生。直到经纬的出现,经氏一门由他而起逐渐成为江浙一代屈指可数的富商望族。

已经很少有人知道,这个拥有如此巨大能量以致支撑起整个家族数代繁华的传奇人物,当年也只不过是一个“性勤、慎言笑”的农村少年。他的父亲虽然贫穷,却对儿子寄予厚望,省吃俭用把他送到上海学习经商。初到上海的经纬踏实勤奋,逐渐赢得老板和同仁的信赖和认可,地位与财富也随之不断攀升。

经纬的经商方式有些与众不同,现在看来甚至有点“憨”:他任上海缉捕局总董事期间,董事会与英国商人做了一笔生意,分6次付款9万元买入一艘轮船。狡猾的英商故意迟迟不发货,而款项已经付了五期,董事会其他成员都劝他将最后一批货款扣留,执拗的经纬却说:“不付第六期款为我失信。”愣是如期把款项全部付清。经纬的这一举动也大大出乎英商意料之外,他们本以为迟迟不交货,经纬一定不会如期付完所有购船款,这样自己就可以以此为由拒不交船,赖中国商人一笔。经纬前脚付完款,后脚就约集了一批中外官商“与之评论”,英商丝毫找不到耍赖的由头,又迫于舆论压力,在经纬面前乖乖就范。

就是凭着这股他人不仁我亦不能不义的“憨”劲,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,经纬“白手致富十万金”,成为上海无人不知的成功实业家。他的德行与操守,也让所有人为之折服,一位外国传教士称他是“中国之刚正君子也”。

为善乡邑井里

与几乎所有封建社会的成功商人一样,经纬也有着非常浓厚的故土情结。成功发迹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帮扶乡里——“吾生平志切利人,乡邑井里间凡遇善举务尽我心力”。

经纬少年时曾力阻族人变卖旧祠堂,并发愿称“吾将仍建宗祠且立义塾也”。经纬在上海成为巨富之后,他立即实践了自己少时的诺言,出资在驿亭建立宗祠并在祠旁设立供族中子弟修习读书的义塾,并在义塾大门外开凿了一眼供过路人解渴的水井。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义和团所经之处。

其后几年,经纬又扩大了义塾规模,建立义仓,规定经氏子弟可免费入学,经氏族中鳏寡孤独可以每月在义仓领取抚恤救济粮。义塾的建立,彻底改变了驿亭经氏只重农耕轻视教育的传统,经氏一族逐渐繁盛起来。

不仅关照族人,经纬对同乡也甚为关切。曾与经纬一同经商的前辈罗振裕临终时将自己的积蓄交给经纬,托他转交自己的家眷。经纬为让罗氏子女知道生存艰难,不致将巨资挥霍一空,“岁济家用,勖以读书”,待其成人之后,将罗氏遗产并银行利息悉数交付罗氏家眷。此事令“闻者莫不叹服”。

义举救难,广施仁爱

然而,大善人经纬的善行绝不仅仅止步于荫及乡邻和族人,他的悲悯与仁爱,如同一缕微弱而温暖的光,抚慰着晚清时期风雨飘摇、战乱不断的上海。

咸丰年间,上海最著名善堂有五所:育婴堂、同善堂、同仁堂、辅元堂和全节堂,人称“五堂”。这其中的辅元堂、同仁堂、育婴堂三所善堂就是由经纬创办的。

1847年,经纬与上海绅士首创辅元善堂,并被推举为堂主。“悉心筹划,出己资以广劝募,作为施善基础。”辅元堂主要开展医疗救助,专门在每年疾病流行较多的夏秋两季开设施医局,为无钱求医问药的穷人免费施医给药。

与此同时,他还兼办同仁堂。当时的上海同仁堂不仅致力于赡老、施棺、义冢和为寡妇提供抚恤等项目,还承担了一些城市公共事务,比如当时的“担水济急”,相当于今天意义上的消防。同仁堂和辅元堂后来并驾齐驱地发展为上海慈善巨擘。

创办辅元堂与同仁堂不久,经纬又集资创办了育婴堂,收养救治了数百名孤幼弃婴。经纬将自己的积蓄,并劝捐来的善款,开荒置田,招佃垦种,所得岁入为同仁、辅元、育婴三堂恒久经费,使三堂有了持续的收入来源,救济贫困百姓不计其数且经久不衰。

事必躬行,以身殉职

19世纪四五十年代,江浙一带水患不断,而当时的清政府由于镇压起义,国库空虚,已经拿不出多少钱来赈灾了。经纬却在此时挺身而出,以一己之力,救一方百姓于水火。

1849年,上海发生水患,灾民无数,经纬率先创设二所粥厂,广为布施,又在上海南门外出资设局代养1800余名灾童,“待岁熟均听领回”;1850年江北亦发大水,经纬“邀集同志收赎妇女,不令堕尘,有夫者资送还家”;1848年至1849年,上海郊外灾民尸骨遍野,经纬戴笠骑驴,不避污秽,亲自前去捡拾骸骨,率领辅元堂将其掩埋,风雨不断地亲力躬为一年之久。

因经纬热心社会公益事业,他于1864年被官府委任负责海宁塘修筑工程。目睹了水患灾害的经纬,以自己的全部精力,不眠不休地投入到这关系到江浙两省水利安危的工程中来。不顾当时政府国库空绌,决定以捐募解决经费问题。他亲自借款筹钱,指挥督导,除夕过年仍不停工,使工程进展神速,六个月筑成五千四百余丈。然而已年逾花甲的经纬毕竟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工作强度,积劳成疾,工程未完便于1865年去世,去世前还一直在挂念梅雨季节被损的海宁塘。

他在上海经商数十年,为上海钱业巨头,积财无数。然而至其去世,“故乡田产全拨归义塾,只余屋基地7亩有余,沪上遗资不满二万缗”。

经纬全力以赴,为自己身处的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疗伤。他所能给予的,或许仍然远远不够,但他所付出的,已经是自己的全部。

经纬去世后,他的儿子经元善继承了父亲的钱庄,继而又开创了自己的电报事业,成为振兴民族实业的弄潮儿。同时他也继承了父亲的慈善事业:创协赈公所募款赈灾、办积善堂育婴、甲午战争中毁家纾难、兴办女学,在中国慈善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。
 
 
 
乐清市乐助慈善爱心协会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
授人玫瑰,手留余香
乐清市乐助慈善爱心协会